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到,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养人才培养和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2025年2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加快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立足养老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和动态完善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学科体系建设是实现医养人才长期高质量供给的必然选择,也为医养人才的自主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制度保障。面对医养人才需求的扩大,更需要立足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发展的实际,动态设置和完善其专业体系建设。要推进建设科学化、合理化和应用化的专业梯次,积极引导具有办学条件的高等教育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增设医养相关专业。要加强纵向一体化建设,推动普通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专业层级衔接,打通不同层级学校之间的知识、人才、师资壁垒,搭建学科专业共建共享机制,以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医养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和科学化聚集。同时确保医养专业层级建设的全周期性,促进其良性发展。完善专业体系建设需要以精准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市场+人才”的培养机制,解决专业发展的社会适配性问题。此外,医养专业体系建设更要合理借鉴和发挥相关专业的发展经验,将康复治疗、社会工作、老年保健等专业充分融合,统筹发展,确保专业设置不脱离真实服务场景。
以系统思维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系统思维是基于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思维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医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着眼医养人才的竞争力、实践力和发展力,满足专业人才建设和国家战略需要,进而提高老龄化趋势下的民生产品供给能力。要立足医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基本元素,完善医养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以完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为手段,高质量开展好医养人才课堂,通过将课堂搬进社区、走进养老院等场景式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养老服务行业,深入了解重点老年人群的生活需求和健康护理要点,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在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强与各地医疗机构的结对帮扶,构建人才流动协作区,加强医疗机构和教学单位的人才互通机制,搭建交流平台,让优秀师资人才双向流动,共同促进医养师资团队的区域性建设。医养专业内涵式发展还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价值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发挥文化育人功效,不断增强医养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统筹协调资源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医养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发挥社会协同力,以思想流通、资源流通和力量流通筑牢养老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石。要深刻认识医养人才培养与养老事业健康发展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引导社会深刻认识医养人才发展的必要性,形成协同培养的共识,从而实现社会层面对医养人才培养工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统一,以广泛凝聚医养人才培养的共识,营造良好环境。要充分整合行政、文化、物质等社会资源,尤其需要加强对现有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医养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构建医养人才协作区的形式,争取医养行业管理服务部门和医养类学科教育的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学校支撑、社会认同、家庭接受的人才培养合力,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调配职能,从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更多社会资源倾斜,发挥统筹地区医养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医养人才培养提供全链条的社会力量支持。
面对我国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促进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要全面认识我国老龄化现状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更科学的医养人才培养体系增强银龄人群的幸福感,为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力量。
(作者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