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服务水平,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事关我国国家发展全局、社会和谐稳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完善养老保险 实现老有所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强调了发展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性。
完善养老保险,要巩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三大支柱,大力发展普惠型商业养老保险。构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聚焦老年群体需求,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心理支持等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居家上门服务,把老年人日常急需的养老服务送到“家里面”。
拓展护理服务 实现老有所依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社会护理变得越发重要。这种护理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要建立分级养老护理体制,逐步形成“以居家护理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护理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增量资源向社区倾斜,增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要积极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向社会提供服务,优先满足孤寡、残障失能、高龄留守和低保家庭老年人照护需求。
要大力发展老年用户友好的智能技术产品和应用。全面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引导鼓励社区居民、学生及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活动,实施“服务积分通兑”计划,将居住年限、社区参与度等转化为服务兑换权益,建立非经济补偿通道。
发展银发经济 实现老有所乐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老年人的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经济状况的改善,使今天的老年人有更多资金用于健康管理、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超越基本生活需求的发展型消费。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对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
要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开发康养游、怀旧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发展旅游养老产业。开发老年教育、老年文化等特色项目,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注重老年消费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保障老年人的消费权益,营造老年人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
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19.660, -0.08, -0.41%)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研发智能语音助手、陪护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心理慰藉类智能产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积极推动利用率高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向老年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健全医疗保障 实现老有所安
老有所安的核心是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与心理安定,其包含两个维度:身体安全,即通过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如医疗保障降低风险;心理安全感,即通过家庭关爱、社区支持等消除焦虑,提升归属感。
要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在床位、设备、人员等方面加强建设。加大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医师、护士、药师培训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积极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适宜中医药技术服务。加强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护理院等机构合作,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签约、巡诊等形式,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上门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大力发展延续性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上门护理、老年护理等服务。实施“健康守门人”计划,推行“三早”健康管理(早筛查、早干预、早管理),为老年人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
要增强老年人心理安全感,可多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给予老年人心理关爱和情绪安抚。也可鼓励老年人在安全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外出社交,或者组织社交活动,让老年人参与进来,尤其是组织一老一少的社交活动,减缓老人的孤独感。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要重点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要加强老龄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杨廷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