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医养结合的政策。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上探索了独具特色的路径,让养老更有“医”靠。
“我在这儿住了11年,吃得好、睡得香,感到非常幸福!”97岁高龄的王智秋奶奶面色红润,笑声爽朗。
6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东街的四季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0余位老人正跟着音乐舒展筋骨。
这家占地400平方米的小型机构,住着17位80岁以上老人,卧室、餐厅、活动室一应俱全,每个房间门口还挂着老人们亲手制作的创意门牌,透着家的温馨。
在石景山区,养老服务机构共有61家,全区养老床位达4640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8.2张,超过北京市“十四五”期间每千名常住人口7张床位的标准。
在老龄化浪潮奔涌而至的当下,如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于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来说,医疗服务是养老刚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医养结合的政策。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上探索了独具特色的路径,让养老更有“医”靠。
6月4日上午,记者就医养结合问题,赴北京市石景山区四季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采访,与老人们交流。(简阳/摄)
医疗赋能养老 构建全方位照护体系
与四季园养老服务机构一墙之隔的八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石景山区首家区级老年护理中心正悄然改变着高龄老人的生活。
80岁的李爷爷住进老年护理中心已两月有余,他每天都要通过外骨骼机器人练习行走。机器人腿部支架根据他的步伐自动调节力度,“双腿像被稳稳托住,走路轻松多了!”李爷爷笑着说。
这里设有38张老年病床,配备护士站、抢救室、心理疏导室,由医生、护士、康复技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一站式”服务。
在老年护理中心护士站,9块4K高清大屏很是壮观。大屏幕实时显示病区负氧离子数值和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样护士会第一时间到场。更令人惊叹的是,智能床旁交互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呼吸、心率、体态,一旦出现老人跌倒或坠床情况,系统将立即报警并通知值班护士。
“老年护理中心将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照护服务。”八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桂宾介绍。
医疗赋能养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养老机构,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目前,石景山区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全覆盖。同时鼓励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大老年健康‘放管服’改革力度,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石景山区政协副主席丁仁猛说。
乐龄养老服务中心始终致力于探索并实践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石景山区公建民营养老的典范之一。
“医养结合中的‘医’对老年人非常重要,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如果单纯从吃和住的方面看,居家养老和在机构养老差别不大,最大的不同是生病后能否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石景山区政协委员、乐龄养老服务中心创办人王艳蕊深有体会。
“我们配备专业的医护团队,能够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和基础护理,并针对半失能及失智老人设置非药物康复训练设施,开展针对性康复治疗。此外,中心还与专业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确保老人在需要时能获得更高级别的医疗支持,全方位保障老人的健康需求。”
90岁的黎月明就是受益者。今年2月入住乐龄养老服务中心不久,老人出现心率过快、饮食不佳等症状,广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带着检测设备直接来到养老院出诊,判断老人情况较为危急后,协助家属很快将老人转诊到三甲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以前在家里,都不敢睡踏实觉,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老人出现状况,在养老院就不用担心了。”老人家属表示。
在石景山区,已有8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310张医养结合床位,5家三级医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40家养老机构“无缝对接”,为老人打通寻医问药、紧急就医绿色通道。
家庭医生签约 破解居家养老医疗难题
“石景山区符合我国‘9901’养老服务格局,99%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石景山区民政局党组成员、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静谈到相关调查数据。
居家养老,医疗问题如何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项重要举措。
测量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心肺听诊,腹部触诊……
6月6日清晨,全国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诺敏和她的家医团队李涵雯护士,拿着出诊箱,赶往患者张廷凤家中。87岁的张奶奶因脑梗长期卧床,诺敏作为她的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巡诊,进行体格检查,李护士为她更换胃管并指导家属护理。
“血压正常,但需注意压疮风险。”诺敏将数据录入系统,为张奶奶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翻开诺敏医生的家庭医生巡诊记录,一页页工整的字迹记录着老人的健康变化:5月15日,张廷凤奶奶血压波动,调整硝苯地平剂量;6月3日,家属反馈老人夜间咳嗽,建议加用雾化治疗……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依托专业的服务团队,通过与签约家庭和个人的约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石景山区卫健委副主任徐晓光表示,这一服务模式不仅便捷高效,更在保障老人健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了生命健康预警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可佩戴设备,实时监测、分析、预警,让家医团队与患者的联络和沟通更加便捷。
近日,通过生命健康预警平台,马新钊医生监测到独居老人张阿姨血压波动明显,且睡眠不佳。他立刻携带医疗包上门进行检查,给予科学处置,赢得了老人赞誉,“咱们家庭医生太贴心了”!
目前,石景山区家医团队不仅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体检,更换尿管、胃管、压疮护理等居家基础护理服务,还按照健康风险开展“红黄绿”分级健康管理,家医团队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台账。同时,在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实施分级诊疗中,家庭医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惠及百姓。
家住石景山鲁谷社区的张大爷前段时间身体不适,家庭医生赵丽珍检查后建议转诊上级医联体医院,并在平台上帮他预约了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的号。第二天,张大爷便住上了院。
得益于基层预约转诊,像张大爷这样在社区就诊,再转到上级医院的情况越来越多。
家庭医生的签约,不仅是一份承诺,更意味着肩负着守护生命、保障健康的重大责任。目前,在石景山区享受家医签约服务25.1688万人,签约率45.3%,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95%。
长护险护航 助力失能老人家庭减负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短短8个字,道出了无数失能人员家庭的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多年来持续关注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在提案中多次建议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范围。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在老龄化加深背景下,按照社会保险独立运行,发挥对失能人员的护理服务保障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又被称为社保“第六险”。
石景山区是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地区。今年2月,贺丹曾来到石景山区,走访医疗保障局、照护机构、失能老人家庭,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调研。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照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照护自己的家人,还能得到政府的补贴,那就更好了。我是非常希望在我们的长护险的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亲情照护在失能老人照护中的作用,把这个政策制度设计好。”
实际上,贺丹的想法在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中已经得到体现。
家住八角街道杨庄北区的王春生就是受益者。其爱人突发脑梗丧失语言和肢体功能,每月医疗费用高达2000元,儿子下岗、儿媳辞职照顾父母,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申请长护险后,每个月能得到1000多元的亲属护理服务补贴,还有专业护理员上门服务12小时,让这个家庭重燃希望。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街道窗口申请,28天内上门评估;护理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治疗性照护等四大类32项;护理服务人员经专门教育培训。
“长护险在石景山的试点工作深受老百姓欢迎。”北京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李凤芹介绍,截至2025年6月,每年参保长护险人数超过42万人,累计享受待遇5886人,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压力得到了极大缓解。
“当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持证护理员缺口较大、筹资方式可持续性面临考验、智能化监管水平待提高等。”李凤芹希望长护险在全市推开后,能够按照首善标准,吸收其他兄弟城市试点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际上,这些问题也一直是石景山区政协关注的焦点。“我们紧扣养老服务痛点与银发经济发展关键点,通过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履职方式,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政策优化,助力民生改善。”区政协主席金秀斌举例说,“今年反映的关于加快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应对‘银发浪潮’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北京市领导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与批示。”
记者手记
在石景山区,医养结合不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家庭医生背包里的血压计、是长护险补贴到账的短信提醒。这里,有“一刻钟服务圈”的烟火气,有智慧医疗的科技感,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温度。面对人口老龄化,石景山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正编织一张细密而温暖的网。这张网,兜住的是生命的尊严,托起的是稳稳的幸福。
作者:本刊记者
校对:焦 晴
审核:史慧玲
转自:《中国政协》2025年第12期
来源: 中国政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