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湾里管理局以“便民、惠民、利民”为导向,在绿水青山间打造养老“幸福圈”,让老人们既能享受生态红利,又能感受贴心服务。
“每天早上在山间步道走一圈,中午和几个老邻居约着一块来‘幸福食堂’吃口热乎饭,日子过得很舒心!”家住站前街道站前社区的82岁老人李桂兰,说起如今的养老生活满脸笑意。
她口中的站前社区“幸福食堂”,正是湾里管理局今年新建设的便民设施之一。正值饭点,记者跟着李桂兰的脚步来到站前社区“幸福食堂”。
土豆烧肉、香煎豆腐、清炒木耳……一道道冒着香气的菜肴被端至窗口前,价格却十分实惠。自运营以来,这里凭借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可口的饭菜,吸引了大量老人尽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年纪大了,又不愿麻烦儿女,幸福食堂可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一个大烦心事。”李桂兰说。记者发现,“幸福食堂”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餐饭,对许多老人而言,这里还是一个能唠唠家常的温暖角落。来这里,吃口热乎饭,聊聊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更充实了。
湾里还计划将一处闲置资产改造为标准化“一老一小”幸福院,并依托该幸福院在梅岭镇店前社区建设老年助餐点。加上现有的2家“幸福食堂”、8个城乡老年助餐点,一张覆盖广泛的助餐服务网正逐步成型,日均服务老人达300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湾里不断成形。
在不断完善便民服务网络的同时,湾里管理局更以惠民为导向,以扎实的医疗保障让老人养老更舒心。
“我子女也都70多岁了,也是需要人照顾的年纪。以前总担心生病,照料的人手不够,现在‘家门口’的颐养之家就和卫生院签了协议,定期有人来检查身体,心里踏实许多。”在梅岭镇店前社区,93岁的王武寿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
目前,湾里39家农村颐养之家和23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与基层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协议书,2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更备案1200张护理床位,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让老人养老有“医”靠。
居家上门服务则让不便出门的老人感受到贴心关怀。“大爷,以后我们常来看您,有啥事就给我打电话!”“我腿脚不方便,老伴去世又早,小李他们每次来都帮我打扫卫生,还陪我聊家常,家里热闹了许多。”在招贤镇,万火根感慨道。
为确保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专业、更精准的服务,湾里管理局还建立了一套监督回访机制。工作人员通过线上审核工单记录、电话回访、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倾听老人诉求,目前服务满意率达99%。
记者了解到,湾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累计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900余人次。此外,针对特困供养群体,湾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福佳来医养院代养7名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破解了乡镇敬老院的难题;对74名分散供养特困老人,更实现点对点、面对面服务,月探访率100%。
资金保障方面,截至目前,湾里累计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和护理“两项补贴”12.58万元、高龄津贴187.23万元、助餐补贴9.75万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颐养之家)运营补助59万元,每一笔资金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为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如今的湾里,绿水青山间,“15分钟养老服务圈”日渐完善,助餐、医养、上门服务等举措落地落实,监管保障坚实有力。生态红利与优质养老服务的“双向奔赴”,让这里的老人们既能在“天然氧吧”中颐养天年,又能在“幸福圈”里感受温暖,真正实现了“生态宜居、养老无忧”的美好愿景。